独立学院“出杭城记”
发表者:浙江教育报 陈蓓燕 李 平 陶佳 发布时间:2016-01-11 浏览次数:

□本报记者 陈蓓燕 李 平 通讯员 陶佳苹 徐寒建http://www.zjjyb.cn/jyb/xinwen_jujiao/2016/0118/13057.html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晓萍每次去位于青山湖科技城的新校区总选择坐公交车,因为花上1个小时就能到达。

青山湖科技城距杭州市中心30多公里。2014年,信息工程学院在那里选址建设新校区,如今各项工程已处于收尾阶段,今年9月将完成整体搬迁。此前,已有多所独立学院从杭州主城区搬至周边的县市区。外迁究竟给这些独立学院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它们过得好吗?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七独立”遇上了“大学梦”

坐拥亚洲最大布匹集散中心的绍兴市柯桥区此前一直未能拥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直到2013年9月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的搬入。

这次牵手却是源于独立学院8年前的一次危机。2008年,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要求独立学院在5年内实现“七个独立”,其中最关键的指标是校园面积不少于500亩以及第三方投资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与大多数独立学院一样,一直依托本校母体办学的之江学院偏居杭州转塘,校园面积和办学资金远低于教育部的规定。

之江学院不少经历搬迁始末的教师告诉记者,一些经济强县的“大学梦”恰好能化解这场“独立危机”。当时除了柯桥区,还有一些县市也与之江学院洽谈搬迁事宜,但柯桥区给出的“聘礼”最为优厚,投入10.7亿元、793亩土地以及200多亩湖区,还不包括柯桥区准备提供的低价教师公寓等。

同样感受到地方热情的还有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诸暨市领导两度主动来校拜访,随后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条件,包括诸暨市政府不参股、不分红,新建校区资产登记在独立学院名下;每年投入500万元支持学校引进人才,连续投6年;每年补助150万元的交通补贴,连续补6年等。

“在杭州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要获得学校所需的土地绝非易事。所以,综合距离等各种因素,我们选定了海宁。”说起“搬家”的原因,最早外迁的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党委书记沃健这样说。而且与地方合作办学,正好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资源,强化办学特色、丰富学科门类、提升办学层次、拓展办学平台。

外迁后成了“香饽饽”

自2013年9月整体搬迁至诸暨后,浙农林大暨阳学院就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不仅在全国独立学院综合实力排行榜上提升60多位,且用人单位综合素质满意率也排名全省独立学院第一。而此前,学院还一度受到教育部黄牌警告。

“这样的发展速度,是与地方‘两情相悦’的结果。我们主动贴近地方办学,走出了一条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转型发展之路。”该院院长石道金告诉记者。过去几年里,学院在科技服务、校企合作、教育培训、文化体育、人才支撑等方面与诸暨市开展全面合作。仅科技服务一项,就与当地27家单位开展了科研项目合作,合作金额超过630万元。诸暨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良平说:“暨阳学院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成为文化引领及传承的阵地。”

搬迁至柯桥区后,浙工大之江学院主动调整办学定位,着眼于培养“专而精”的人才,并重点规划发展制造工业类等4大专业集群,提出为柯桥区“绿色印染、绿色纺织、高端机械、时尚产业”等战略目标服务。而此举也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从政策到经费给予充分的保障。院长李澎林表示,培养市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也必然会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学生的青睐。

在浙财大东方学院进驻海宁市长安镇后,当地财政收入有了明显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房产企业愿意到当地落户了。学院东校门边的大庄村,村民原来的年收入不过3万元~4万元,学院搬去后,不少村民仅靠房租,年收入就有6万元~7万元,师生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显而易见。

加快应用型特色建设

学院外迁初期,校园环境、住宿条件等虽然较之以往要好上许多,但也一度遭遇了生源减少、优秀师资流失等难题。“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情况正慢慢好转。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去年我院的高考录取名次号较前一年涨了9000多名。”浙工大之江学院党委书记郑雅萍如是说。浙农林大暨阳学院、浙财大东方学院的情况也类似,招生与就业工作总体上稳中有升,不少毕业生还选择了在母校所在地工作。

在地方政府不惜重金的支持下,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凸显差异化、特色化的办学方向,各校也纷纷加大专业设置与调整力度。几年前,浙工大之江学院就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大部分学生在手持毕业证书的同时也拥有职业资格证书。而浙财大东方学院则建起了基于大数据的大金融综合实训平台等各类仿真实训平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断增强。浙农林大暨阳学院也注重发挥创新发展研究院、陶朱商学院等校地合作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努力培育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

搬迁后的独立学院在大力引进各专业人才完善自身“造血”功能的同时,继续得到了来自母体学校的支持。像浙工大之江学院成立的色彩研究院,不仅有从香港理工大学引进的博士坐镇,更有浙工大教授团队的鼎力相助。“当然,搬迁后的独立学院还面临师资、经费等多方面的问题。”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迁建办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他们迫切希望政府加大公共财政和人才引进等政策扶持。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同浙江大学合作,联合成立生态环境研究与发展中心,助力地方生态环境建设。图为学生在该中心做实验。(本报通讯员 褚凌俊 摄)

 

 

 

过去几年里,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内各种活动有声有色,尤其是诗歌校园行特别受学生欢迎。图为嘉宾诗人与学生在进行交流和探讨。(本报通讯员 崔南杰 摄)

 

 


2015年9月20日,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富春校区迎来了首批学生。(本报通讯员 李翠娟 摄) 

(责任编辑:浙江教育报)

 
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