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武夷岩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有着茶中之王的美誉。范仲淹曾赞武夷岩茶:“溪边奇茗冠天下”,苏轼也曾为武夷岩茶作传。为一探武夷山源远流长的岩茶文化,7月21日,机械工程系食品工程系追“茶”到底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了武夷岩茶的故乡——福建省武夷山,开展以 “茶中有道——武夷岩茶产业及文化调研”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追根溯源,品茶参禅
正所谓“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饮茶能使人平心静气、养气颐神,茶意之中寓含禅意,古语中也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21日,追“茶”到底实践队来到了禅茶文化的发源地——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追溯禅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参观了寺内的禅茶居和大红袍祖庭。饮茶本是修身养性之事,泡一壶好茶,端坐于祥和安宁的天心寺中,追溯禅茶历史,回味着口中甘甜,队员们与寺内师傅一同品茶参禅,体会茶禅一味。
实践队员来到武夷山大红袍祖庭
岩骨花香,天心岩韵
天心村素有“中国岩茶村”之称,三株驰名中外的大红袍母树就生长在离村子不远的九龙窠山腰里,这让天心村有了得天独厚的岩茶品牌象征。
天心村村民世代以茶为业,村中坐落着许多以家庭为单位自产自销的小型茶厂,家家户户种茶、做茶、卖茶,斗茶之风代代相传。22日,追“茶”到底实践队一行来到了天心村。一进村子,迎面扑来武夷岩茶的清香,走进一家茶厂,茶农们热情地接待了队员们,并介绍了他们的自产岩茶和制茶机械。参观了多家茶厂之后不难发现,每家茶厂的制茶设备都大同小异,仓库中放置着炒青机、揉捻机、分拣机等等。与茶农谈话间了解到,现代制茶做茶工艺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从青叶到成品,茶叶需要经历晒青、摇青、杀青、揉捻等一系列“坎坷”的过程,机械化生产贯穿毛茶生产过程。但是在“精茶”的某些制作过程,比如挑拣茶梗,仍需人工完成。来到北苑岩茶厂,恰逢厂里茶叶的烘焙阶段,队员们有幸进入传统的炭焙室目睹茶叶的炭焙过程。据介绍,岩茶的烘焙时间长达8小时,焙笼中温度高达120度,且每40分钟就要翻动一次茶叶,使其受热均匀。茶叶烘焙过程也有专门的烘焙机,一户茶农家里,沿用传统炭焙工艺的话,平均一天只能焙上几十斤的茶叶,而电焙的效率就高得多了。所以出于效率与成本的考虑,炭焙茶变得少了,很多人只把顶级的茶拿去炭焙,而一般的茶就用电焙。在天心村中,岩茶的烘焙还是以传统炭焙为主,因为茶农们相信,“文火慢炖”才有可能出得好茶。虽然队员们在高温的炭焙室中热得汗流浃背,但能亲自体验传统制茶的过程,也是值得的。
实践队访问天心村多家岩茶厂
茶韵悠悠,星村追茶
星村镇是中国乌龙茶的发源地,是“福建产茶明星乡镇”,有“武夷岩茶第一镇”之称。星村镇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清代以来,茶商云集,为武夷岩茶集散地,有“茶不到星村不香”之说。当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的人员达上万人,茶产业已成为星村重要的富民产业。
23日,追“茶”到底实践队拜访了星村镇茶业龙头企业——武夷山市永生茶业有限公司,受到公司张主任的热情接待。在张主任的介绍下了解到,公司现今拥有闽北第一条符合有机食品加工要求的茶叶生产线,以及全国第一条全自动乌龙茶生产加工流水线,大大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效率。带队的黄鸣老师一边聆听讲解,一边与机械工程专业的队员探讨制茶机械的工作原理。参观完产茶基地后,张主任邀请队员一同品鉴香茗,在茶艺师娴熟的茶艺表演下,整个会客厅变得清香四溢。张主任介绍了星村镇经久不衰的茶文化以及公司的发展历程,在谈及我国茶叶卫生安全标准以及土壤中的稀土元素对茶叶质量的影响之时,食品工程专业的队员表示既困惑又充满好奇。而后,茶艺师开始泡制公司的新品——大红袍茶珍,这种气味清香,泡制便利、快捷的茶叶令队员们回味无穷。当天下午,队员们参观了星村镇几个有机茶园基地,体验人工采茶的乐趣,领略濛濛细雨中的茶园风光。
实践队访问武夷山市永生茶业有限公司、参观当地有机茶园
感悟过天心寺的禅茶底蕴,了解完天心村的制茶工艺,也品味了永生茶业的悠悠茶韵,三天的武夷实践之旅悄然结束。茶,不仅作为一种饮料,更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传统的礼仪。作为中国大学生,应竭力秉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当今的茶叶生产,离不开自动化科技的支持,也离不开科学的质量检验。诚毅学院机械工程系食品工程系追“茶”到底实践队队员们通过此次实践不仅领略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更走出了书本与纸张的禁锢,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强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将其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
追“茶”到底实践队在武夷山市永生茶业有限公司合影
|